微信和whatsapp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昵称为momo的粉色小恐龙头像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言,在各大社交平台留下了很多帖子和笔记。
其实,momo并不是某个人,最初只是系统为新用户自动生成的默认昵称。随后,一些习惯了“潜水”的网友索性换成默认昵称、使用默认头像的momo,主动隐身以寻求一份隐秘感与安全感。
大家怎么看待这种行为?你们会选择网络隐身,成为momo家族的一员吗?“momo”又会不会变成网暴他人的“遮羞布”呢?
有市民称:“我能理解。以前玩饭圈的时候,有些人发言很有攻击性,每个人观点也不同。如果没有选择匿名,有些比较极端的粉丝就会通过个人账号找到你,还会影响到你的家人。如果面临这种情况,我肯定会选择匿名,目的是为了保护好自己。”
有人认为:“一般选择这样,我觉得主要目的就是在社交网络上喷人,发表的言论也比较低智,我不太喜欢这些马甲。”
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网上对着别人肆意攻击,而且没有头像、没有名字,就像是一个隐身人一样,或者是戴着面具的一个人。我想把这个人举报,都不知道怎么举报。现在通过实名制确实能追究,但是对广大网友来说,这个操作是很难的。”
再把目光转移到线上,听一听在网络上大家对此事的看法。新华社在微博上发起了一项投票:你如何看待“momo”这种集体马甲。超过4600人参与了这次投票,结果显示微信和whatsapp,知道“momo”的人中,认为“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减轻社交压力”的网友和认为“有人可能会口无遮拦地发言”的网友数量基本相当,两者不分伯仲。
有网友认为,一个坏momo就会让人觉得其他momo都是坏momo,也有网友说,其实这就是换一种形式的匿名发言而已,和很久以前大家使用一样的qq头像类似,所以没啥大惊小怪的。
在江苏广播大蓝鲸客户端,网友家昌说:“不可否认,加入隐身是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寻一处自由的去处。暂时的隐身也许能帮助我们厘清真实的想法、舒缓疲惫的身心。但在隐身之下,权利和义务的杠杆依旧是成立的。”
网友沈嘉煦则称自己不会选择隐匿,相反会使用真实姓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毕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还是需要理性发声的。
隐藏自己,变成无个性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不少人改变头像的原因之一。通过记者的采访和网友的发言,可以理解部分人希望在互联网隐身,不希望被熟人甚至是陌生人捕捉到自己的社交足迹,或者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甚至被其他用户攻击而不想发言、不敢发言。
在外界看来,社交网络上,现在活跃的90后、00后偏多,他们更应该是追求个性、渴望自我表达的一代人,怎么会选择“毫无个性”的momo作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身份呢?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看来,从青年心理来看,这一现象体现了一种群体认同和隐身欲望。以往的个性化网友和头像,虽然和现实的身份存在区别,也能算是一种匿名马甲,但是根据越来越厉害的算法推荐、过往的网络痕迹,个性化网名也会被熟悉的人推测认出身份。
momo们形成了一种虚拟身份,这种身份可以保护他们的真实身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隐私:“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就是树洞的概念。隐藏自己之后,可以把自己和对方互当树洞,可以对着树洞去说很多的秘密,同时也可以对着树洞去发泄情绪。”
韩宁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交流也会更频繁,生活、社交方面的压力可能会比以前大一些:“这个时候他们会更希望有一个能够倾听以及诉说的地方。我们可以跟身边的人去诉说秘密和隐私,但是没有办法向熟人发泄情绪。因为向越熟悉的人发泄情绪,所要承担的后果就越大,甚至有可能结束现在的这段关系。”
但隐藏自己并不等于为所欲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集体面具不等于浑水摸鱼的自由。尽管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戴了一样的“头套”,但通过用户身份证明,一样可以锁定具体的人。韩宁认为,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旦成为无数momo中的一员,很多人很容易失去克制与自律,忙碌地发泄情绪。
韩宁认为,我们在情绪失控的状态时做出的行为往往是极其不理智的,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我的建议是,当我们出现不良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更要选择一个健康积极的方式,比如健身、阅读、旅游等。我们对这些行为上瘾的时候,既能提升自己,还能发泄情绪。”
momo这个意外出现的集体“马甲”,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社交心态的变化。加入momo大军的人希望自己既能在茫茫人海中不被发现,又能实现言语自由,并且能在网络世界中快速找到结伴同行之人。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一代希望得到更为宽阔的表达空间,也对 “被考古”和“被挂人”充满了排斥和反感。
但正如海采中有人所说,现在有了momo的面具,反而让一部分人成为施暴者,在网络中宣泄戾气和郁积的情绪,让momo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所在。无论如何,匿名的保护色都不应该成为伤害他人的保护色,这样的行为应该不符合加入momo大军的初衷,和粉嫩可爱的momo不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