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没有信息收到的声音
比尔盖茨,这位曾经的世界首富和科技界的标志性人物,曾经预言互联网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他可能没有预见到,在2020年7月15日,互联网会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回报”他——他的推特(如今该应用改名为“X”)账户被盗用,不法分子利用这个平台发布了一条诈骗信息,诱导他的粉丝进行金钱转账。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回报社会,现在,机会来了。如果你愿意向我的数字钱包转账,我将在半小时内以双倍的金额返还给你。这个特别的活动仅限前30分钟参与!”
这种老套的话术像极了“我是秦始皇,其实我一直活着,目前需要你的帮助,转账就送兵马俑”,但当段子照入现实,又以社会名人的社交账号发出,还是会让不少吃瓜群众深信不疑,“毕竟暴富的机会就在眼前,这可比买彩票方便多了。”
这次网络攻击的波及面极为广泛,推特平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安全危机,众多知名人士和政界人士的社交媒体账户同时都遭到了黑客攻击。包括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以及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有苹果、Uber等大型科技公司。
一旦与“便利的”互联网产生某种程度的链接,人们的个人信息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让渡”,即便人们可能并不知情。
这种“让渡”以各种形式、文法复杂的“协议”悄然进行,或者,干脆就是直白地索要——去餐厅吃个饭需要扫码各种五花八门的小程序,并用手机号注册,付款时再强制让你注册、登录另一种小程序;停车收费或进入小区可能还会需要你刷个脸;甚至,你可能只是浏览了某款小额贷APP,不出5分钟,各种五湖四海的IP电话开始无差别轰炸你。
手机开始震动,铃声此起彼伏,无数只手在同时拨动你的号码。电话那头,有的声音温暖热情,有的就是纯粹走个流程,有人说,AI机器人的声音更加标准化,它们不带感情,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话术,推销贷款。
在社交媒体上,你发现许多年轻人也在抱怨同样的问题。他们分享着自己的经历,表达着对这种无孔不入的推销电话的厌恶。这些帖子下,落石激荡起无奈的共鸣。
宋记者长期聚焦财经领域的报道,其中,报道话题主要聚焦在金融财经方面。他曾凭《狂飙的黄金时代》登上影响力周榜的第1名。
另一位服务商声称,他们能够帮助贷款中介高效筛选出有意向的客户,并确保客户主动联系中介。这些生意处于法律的边缘地带,因此各类信息服务商的报价各不相同。以一万条电话机主信息为例,报价通常在800至1500元之间。当被宋记者问及如何获取如此庞大的客户信息时,这些服务商却都避而不谈。
在调查中,多位信息服务商提到,相较于电话,短信方式更加精准。有服务商表示,发短信的报价与打电话相似,通常建议先发短信以快速确定意向客户。发送短信的最低门槛是2.5万条,报价1600元,且可以指定发送区域。进而对这个报价进行查询,目前在简书上,有人爆出某云平台短信群发平台收费价格,最便宜仅需0.002元一条。“短信套餐包优惠价格表1元500条、33元1000条、160元2000条短信、1600元5万条、6400元20万条短信、16000元50万条。”可见量大价优,而向宋记者报价的那位信息服务商明显价高,看上去也是中间商,想从中间捞上一笔,利润达到了50%以上。
这些模板大多冠以银行的名义whatsapp没有信息收到的声音,并标注着贷款金额、低利息等诱人信息。例如,短信内容可能会是:“尊敬的客户,银行政策放宽,特批您一笔资金,请及时回复,查利率回1,速办回2,拒收请回复R。”
金融消费者在收到这类短信后,如果没有借款意向,可能不会回复或回复R;而一旦回复了其他数字,贷款中介就能迅速锁定意向客户,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一位信息服务商表示,这些短信内容大致相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编辑修改。
而对于“被锁定”的用户,人们接到的贷款电话话术通常是,“您好,我们是微信公众号xx理财”,等人们放下戒心,才开始介绍自己的贷款产品,并引导进一步操作。
在2018年8月,某个神秘的暗网论坛上,出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帖子。有人公然宣称要出售国内某知名酒店品牌旗下众多酒店的海量数据。
其中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详细记录了用户的姓名、手机号、邮箱、身份证号以及登录密码等关键信息的注册信息。这些数据足足有53G之大,粗略估算大约涉及1.23亿条记录。如此庞大数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在黑暗之中,让人不寒而栗。
其次是酒店入住登记的身份信息,其中包含了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生日以及内部ID号等敏感内容。这部分数据也达到了22.3G,涉及大约1.3亿人的身份证信息。
最后是酒店开房记录,更是详细到令人咋舌。这里面包括了内部ID号、同房间关联号、姓名、卡号、手机号、邮箱、入住时间、离开时间、酒店ID号、房间号以及消费金额等丰富信息。这部分数据规模更是惊人,达到了66.2G,大约有2.4亿条记录。
其中的每一条记录都代表着一个真实的个体,他们的个人身份信息如同被随意丢弃在公开市场上的商品,毫无尊严可言。
并且,发帖人在暗网上肆无忌惮地公开叫卖这些数据,将所有信息打包出售,通过加密货币交易,按照当时的价格换算,约等于35万人民币。
在房地产销售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赵先生认为,酒店客户信息的商业价值远超一般估计。他指出:“在非法市场上,房产业主的电线元的价格,而这次疑似泄露的信息不仅包括电话号码,还涵盖了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等敏感数据,其潜在价值更为巨大。”
这些高端客户的数据在市场中非常抢手,“这并不存在什么技术门槛”。此外,由于酒店掌握了客户的开房记录和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这些数据若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会被用于诈骗等非法活动。“当下全球个人隐私已无秘密可言。”
如今的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却遭遇了一个悖论:那些本应服务于我们的高科技和大数据,竟被某些人用作侵犯隐私和无休止骚扰的工具。
在2019年的3.15晚会中,揭露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从非法搜集个人信息,到使用自动化技术拨打骚扰电话,再到采用隐蔽手段规避监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平均每个国民至少接到过这家公司2.87次的骚扰电话。如果将所有这类企业的骚扰电话加起来,这个数字将更加令人震惊。尽管在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联合其他机构发起了针对骚扰电话的专项整治,旨在重点打击商业推销、恶意骚扰以及违法违规的骚扰电话,以期切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但骚扰电话的问题依然屡禁不止。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监管,采用了所谓的“硬件透传”技术,使得即使用户投诉,监管部门也无法追踪到实际的拨打者,
保护了消费者的同时,似乎也“保护”了别有用心的人,让追踪变得难度更高。举例来说,市场上曾存在一种名为“探针盒子”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搜集附近用户的手机号码并拨打骚扰电话。它们不仅能收集用户的手机号码,甚至还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包括用户的大致年龄、性别、使用的手机设备、上网搜索的关键词、常用的APP等。
这些号码很快就被转手出售给了房地产、汽车、金融以及教育等行业的营销中心,进而被用于开展令人厌烦的骚扰电话营销活动。凭借着先进的拨号机器人技术,营销中心在一天之内便能够轻松拨打出数以千计甚至上万的电话。
在面对贷款电话轰炸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隐私。如果你确实有贷款并逾期,当接到催收电话时,应该明确表达自己的还款意愿,说明自己并非恶意欠款,而是遇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并尝试与平台协商减免利息或延期还款。
如果是贷款销售,可以利用手机自带的拦截功能,或者下载第三方拦截软件,如手机管家等,来屏蔽这些不受欢迎的来电。如果你是移动用户,还可以申请“呼死你”防护业务,该业务专门用于拦截恶意呼叫,可以让整个世界清净。
一些有贷款经验的机灵鬼,还推荐了最为关键的防护方法,“为了减少被催收的可能性,应该关闭社交平台的‘自动推荐给通讯录好友’等权限。在申请网贷前,可以考虑清空通讯录,使网贷平台无法获取有效的联系人信息。谁知道找不到你,或者,只能找到你。”
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处于一种完全透明的状态,毫无遮蔽,泄露的前提,源自我们最初对于网络的信任,但很明显的一点是,我们都低估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