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ip转换器接触选易代理ip
最近一年在推进降本增效,在用尽各种手段之后,发现应用太多,每个应用都做跨机房容灾部署,则最少需要 4 台机器(称为容器更合适)。那么,将相近应用做一个合并,减少维护项目,提高机器利用率就是一个可选方案。
经过前后三次不同的折腾,最后探索出来一个可行方案。记录一下,分享出来,希望对有相关需求的研发童鞋有所帮助。下面按照四种可能的方案,分别做介绍。另外,为了方便做演示,专门整了两个演示项目:
这个方式,可能是给人印象最容易的方式。仔细思考一下,从维护性的角度来看,这个方式反而是最麻烦的方式,理由如下:
1.web 项目每次更新,都需要重新打包发布新版; boot 项目也需要跟着更新发布。拉一次屎,脱两次裤子。属实麻烦。
2.还需要考虑 web 项目的加载问题,类似下面要描述的,是否共用容器:共用容器 — 这是最容器想到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解决 Bean 冲突的问题。不共用容器 — 这种方式需要处理 web 容器如何加载的问题。默认应该是无法识别。
2.配置文件的合并于归整。为了防止同名配置文件冲突,需要把 web 项目的配置文件调整到一个文件夹下,这里设定为 web 目录。然后,需要把 web 项目的配置文件,让 boot 可以加载到。这个调整相对简单,只需要一个注解即可 @ImportResource({classpath:web/spring-cfg.xml})。
3.调整完配置文件动态ip转换器接触选易代理ip,接着遇到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到的 Bean 冲突的问题。由于两个项目都访问相同的数据库, Dao 及 Service 层很多很多类都是同名的。另外,在 web 项目里,Dao 是基于 iBATIS 开发的,而在 boot 项目里,DAO 是基于 MyBATIS 开发的。所以,只能给 web 项目的相关代码做重命名(严谨一点是给 Spring Bean 的 beanName 做重命名操作)。这又带来了新问题:原来的项目里,注入方式是根据名称注入的,就需要改动大量的代码,给相关的 Bean 变量做重命名操作。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
在经过上述方式折腾后,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方案:可以考虑使用父子容器的方式来搞。接着就查到了这篇文章: Context Hierarchy with the Spring Boot Fluent Builder API。感觉这种方式挺不错,就尝试了一下。
3.原以为,这种方式属于父子两个容器,即使有同名的 Bean 应该也没有影响。但是,经过实践才发现,上面这个猜测是错误的。Spring Boot 在启动的时候,它背后做了检查,如果两个容器有同名的 Bean,它也会报错。也会带来像上述方式那样的大量重命名。折腾一两天,最后还是放弃了这种寄予厚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