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败给whatsapp
在人的社交行为中,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自然是社交聊天软件上的头像,最能代表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
2021年,一篇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林升栋等人撰写的名为《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的论文,成了不少新闻传播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文中有以一个值得人关注的点,就是: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软件上进行抽样调查,中国用户偏好于非真人头像,而美国用户则偏好面部清晰的真人头像。
一是中国用户对陌生人保持较高的警惕性,选择对容貌隐私进行隐藏。二是中国用户非常看重他人的评判和眼光,担心公开个人形象会招致极端化的凝视与讨论。三是中国用户强调精神自我,这是中国人本就内敛的性格外显,与开放的美西方思想属于两个极端。
无论是个人生活照、证件照、艺术照、童年照,还是明星的照片,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呈现;二是经过修饰后呈现。
自然呈现的,则是不含贬义的自信,他们坦诚地愿意将真实的自己暴露给他人,也证明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自己,差异较小微信败给whatsapp。
这样的人,或许本身就在人群中被化为优秀的一列,亦或者,自己觉得优秀。他们多数能做到换位思考。
他们展示或者炫耀自己的身材和相貌,证明自己或者表示对他人外在条件的嗤之以鼻,也有过度强化自己较为完美的人格面具,比如高职业人群。
除此之外,使用童年照片作作头像,在心理学中称为“退行”,有些成年人心理压力过大,享年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借由照片做头像放大这种感受。
总的来说,若本身自信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无需纠结头像问题,而掩饰性自信,若已经上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则需要尽早疏解。
对于已经在互联网上游刃有余的青年群体而言,或许都干过“心情不好换一张黑白照片”或者“发一个伤感非主流的说说”的经历。
光是看着这些头像,就可以想象使用者阴郁的神情,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们就是在用微信头像向外界传递“我很糟糕”的讯息。
也许是因为遭遇过某种挫折、亦或者无法改变现实中的困境,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身性格,有些过度封闭自己。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一个人曾有过求救的时刻,但没有得到,只有他(她)就自动放弃或者规避求助,从而陷入自我消沉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我们的身边有,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同时也要避免对其灌输消极的态度,防止恶化。
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许保持现状地度过余生。这是他们的权利,只要没有做出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事情,外人保持尊重即可。
对于真正的有钱阶级而言,很少在表面上营造“我有钱”的形象,反之一些人越没有什么越炫耀什么,反而很喜欢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我满足。
与其将梦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头像上,不如脚踏实地地努力,提升自己,等哪天暴富的机会来临,才能紧紧抓住。
对于这三种,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层次比较低的,也有人会使用花草、动漫等作为微信头像,同样也涉及不同的心理。
要知道,对于成年人而言,更能清楚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有人选择直面,有人选择逃避,而不涉及现实生活的社交平台,则成了一种“避难所”。
无论是哪种,我们都不能忽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虚拟自己以获得自身圆满,但绝不能以伤害他人利益为代价,否则必遭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