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代理国外ip玩外国游戏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IP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一种价值观、一个共同特征的群体、一部自带流量的内容。
2012年微信刚推出公众平台时,将「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作为slogan,如今,这句广告语已经成了新媒体时代的宣言。
从「故宫淘宝」到「三只松鼠」,从「相声演员」罗永浩到「口红一哥」李佳琦,IP从品牌走向个人,从线下走向线上。
IP的崛起,也是整个商业社会的崛起。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个人IP的价值将在商业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人说我只是公司的一个普通职员,一个卖花的小店主,一个线下门店的导购员,又不做网红,又不直接卖货,没必要打造个人IP?
大凡有些远见的人,大概都不会这么想。个人IP不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交易筹码,但是可以加深他人对你的印象,减少交流成本。个人IP就像一张名片,一张向陌生人递出的信用名片。
如果你在大公司,个人IP能够大大缩短你升值加薪的时间。 如果你在小公司,个人IP会在你跳槽或有猎头找你的时候,大大增加你拿到offer的成功概率。 当你需要从众多同岗同职的同事中脱颖而出时,个人IP会让你的上司甚至老板记住你,并有可能会比你的上司在某一专业领域更加专业; 当你准备跳槽时,个人IP会帮你增加简历的含金量,让雇主优先考虑你,甚至在同等的岗位上,比同事或同行拿到更高的薪水。
不仅如此,个人IP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成为影响力变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个人规划有目标和可执行性,不断驱动自己向更深的领域,更大的舞台迈进。
未来是一个自商业(自营销+自品牌)时代。每个人都是产品,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成这辈子最好的产品去打造。个人IP就是最好的护城河,一旦打造出来,很难被 copy,且只要不断更替,越往后,价值越大。
今天很多人都在谈「私域运营」,谈来谈去还是绕不开多建社群、引导用户添加个人微信号(或往个人微信号导流)这些烂俗的问题上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今天的「私域运营」就像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批货,想方设法找到潜在的卖家,于是将这批货(不一定是实物产品)搬到地摊上(平台、社群等),拿着喇嘛(通过营销方式)向过往的路人高呼:全场9.9,清仓甩卖。然后一大推人蜂拥而至,吸引了一部分感兴趣的人,买完后又都一哄而散。接着换一批货,找一批新人接着卖,把原来的事情重做一遍。
随着,互联网用户红利的消退,微信对「裂变扰民」行为的封杀以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这种不断寻找「新流量、新战场」的做法越来越难。在增量经济时代,或许个人IP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展现,但是在存量经济时代,它的价值显而易见。
做电商的朋友都知道,转化率=购买人数/访客人数。只有在分母越大的情况下,分子才有可能越大,转化率才会越高。即首先要解决的是购买人数的问题(流量)。流量从哪里来?在社交媒体时代怎么代理国外ip玩外国游戏,流量碎片地分布在微博、微信、头条、知乎、B站等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上。
今天的90后、95后,大多数在这些平台上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粉丝。假如你的公司有100人,按照每个人每条内容的全网曝光量1000计算,每条内容10w+的全网曝光量轻而易举。如果你是公司投放策略负责人,现在有1万块的推广预算,你是愿意请几个中腰部的KOL双微转发,制造一些漂亮的数据,还是将这些预算用来奖励公司员工,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转化。
我不否认KOL营销的益处,有影响力的人背书,自然再好不过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请得起大咖,都愿意花费这笔看不着边际的钱,也不见得这些KOL带来的效果被员工们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带来的好。这是一个值得企业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疫情笼罩的当下。
说了这么多,只想强调个人IP的重要性,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很多人可能还是不太理解什么是个人IP,简单来说个人IP就是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身份标签),能够一句话概括自己是做什么的。比如周星驰:喜剧演员;刘慈欣:科幻作家等。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可以先用SWOT分析模型检测一下你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各是什么?
假如你是负责APP的用户运营,那么你的优势可能是吸引用户下载,提高用户日活等,劣势可能是不太擅长跨行业或跨领域的用户运营,而对你而言,市面上不管是BAT还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所有活跃度低、用户下载量低的APP都是你的机会,而与你产生竞争、比你做得更出色的同行对你而言都是威胁。
当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后,就要给自己的IP一个明确定位,可以根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 即:明确性、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快速找到个人IP的定位。
明确性: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成为某个领域的kol; 衡量性:如何衡量它的阶段性成果,将取得的成就量化; 可实现性: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准备; 相关性:所举的事例最好和自己相关,凸显说服力; 时限性:设置一个截止时间,不要让理想变成幻想。
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写道:「为了在容量有限的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品类,品牌最好的差异化就是成为第一,做品类领导者或开创者,其次分化品类,做到细分品类的唯一(即细分品类的第一)或是成为品类第一的对立者。」
圈定的领域越细分,越容易获得粉丝的青睐,「专注细分领域+用户洞察+分析行业痛点」是差异定位的密码。在圈定领域找差异化时,要问自己这4个问题。
1)用户群体是谁? 2)是做大做强还是做深做透? 3)行业的痛点是什么? 4)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打造个人IP中,打造影响力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影响力直接决定了你的号召力和变现力。
1)构造影响力方式有:写文章、作演讲、出版书籍、参加会议、结识人脉、和媒体互动等,有时候它是层层递进的,有时候它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你只想成为一个小圈子里的kol,可以写文章,做短视频,结识人脉等轻体量的工作,如果你有更大的野心,不妨做一个长远的计划。比如,每年要写多少篇文章,多少场演讲,写一本书,和多少家媒体交流等。
2)传播渠道有:公众号、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微博,抖音,快手、B站、知乎、行业垂直网站……尽管,新的媒体渠道会层出不穷,但你要选择一两家作为内容的主要输出阵地,熟悉每个平台的调性和风格,把你的擅长让更多的人知道。如果有条件,最好做一个个人的博客网站。
3)输出优质内容:打造影响力,首先,最基础的条件是必须对该领域有充分的认知,且必须有超过大部分人的行业洞察以及不断扩大行业体系、知识边际;其次,打破同质化,建立标识性。行业内大多数人都持相同观点或看法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掺和,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来源于自己的深度思考;第三,切勿为了蹭热点刷存在感,热点蹭的不好,容易人设崩塌,损毁在粉丝心中的形象。
影响力不是来自于圈子的相互吹捧,也不是来源于某个个体的赞赏,而是来源于某些专业媒体机构的肯定以及粉丝们的口碑,只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粉丝的支持和信任,影响力才会持久。
最后,我想提到的一点是个人IP的定位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也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升级迭代,个人IP是一套方法论,只有建立理论体系,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才能不断增加粉丝,掌握话语权,从而增加行业的知名度。
新媒体时代,每一家稍有个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带IP的CEO,不管是BAT还是京东、小米、美团、拼多多,不论他们在舞台上表现的是优秀还是拙劣,至少在营销和与媒体、用户沟通层面,省去了很多成本。
未来,尽管我们做不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但起码可以在「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上做出更多尝试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