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代理动态ip加速器账号注销
在内娱,IP这个概念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互联网资本在影视行业的扩张,代表着流量时代的降临。
在一切回归理性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认真审视以网文为主的IP在影视上的效用。它对影视剧,还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效应吗?
国民度意味着完全没有解释门槛,名字本身就传递着内容与调性的丰富信息集合,节省了大量沟通成本,对广泛受众具有天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这样的IP,无论在院线电影、电视剧、动画片领域,还是网大、广播剧甚至有声书领域,显然都是硬通货。
那些在各网文平台积分登顶的“大神”之作,哪怕书粉群体庞大,但未出圈,就很难具有真正的国民度。
其一,是真正的中华瑰宝类。它们来自古典名著或民间传说,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已经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是一个名字就能传递千言万语的文化符号。
这些IP在影视上的影响力不用多说。尤其是在国产动画电影领域——能卖到票房回本的,大多要借助这类经典IP进行创作:孙悟空、哪吒、姜子牙、杨戬、白蛇青蛇……中国动画电影能脱离国民IP独立行走的那一天,就是产业成形的那一天。
其二,是上世纪港台通俗文学中的翘楚:全部的金庸,一部分的古龙,个别的琼瑶……每隔几年都要拿出来翻拍一遍,这也毋庸赘述。
其三,是2000年之后大陆崛起的真正出圈的通俗文学与网络文学: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系列、九州系列、斗罗大陆等男频网文……
而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一批男频网文先行者,其早期作品吃足了行业蓝海的红利,于风口起飞,经过多年积累与影视化的反哺,已经成为下沉市场最有影响力的IP。这种时代产物,当下的网文界已很难复制。
比较特别的是九州,它作为同一宏大世界观下的作品集合,整体而言当然具有出圈的影响力,但其中每一部具体作品,却缺乏足够的国民度,改编基础相对薄弱。
其四,是纯靠硬实力出圈,以国际影响力反哺国民知名度。是的,只有《三体》,哪怕是同样拿下雨果奖的《北京折叠》都无法比肩。
《三体》在拿下雨果奖之前就在精英圈层具有高口碑与知名度,但真正出圈获得国民度,还是要靠拿下雨果大奖和随之而来的国际名人推荐热潮。硬科幻门槛,和国民度获取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三体》国民度的差异化——人人听过,但真正翻看过、哪怕切实了解内容的人太少,这为它影视化的流量变现增加了一定难度。
顶级IP的高国民度也让它们相对“血厚”,一两部甚至三四五六部影视化的失败,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这些IP的价值。
中华瑰宝类都因为年代久远而免费,操盘者面临的风险仅在“新鲜度”与“口碑”上。《三体》《鬼吹灯》这样2000年后的早期IP也因为历史原因而卖得非常低廉。
新近完结的《江湖夜雨十年灯》影视化尚在筹备中,新开的《夜阑卧听风吹雨》仅一个文案,改编权已卖出了据说八位数。
作品为影视化提供了良好的改编基础,影视化的成功打开了作品的国民度,提升了作者的IP价值,良性循环,互相成就。
而遭遇改编厄运的,首当其冲就是尾鱼。尾鱼的书本来具有很强的影视化基础,可惜当年第一部影视作品《示铃录》就以粗制滥造和荒唐奇葩出圈,令后续改编受阻,直到《司藤》小爆后才有所改善。
哪怕是前面提到的国民度高的顶级IP,价值也会在一部部影视化作品的市场检验中受到影响,无论热度还是口碑,只不过如前所述,它们“血厚”,影响不在一两部之间,但积少成多,量变未必不会积累到质变。
需要注意的,一是随着内娱影视化热度的逐渐前移,只要运作得当,IP甚至不需要影视作品面世来提升话题度、热度与价值,仅靠一次次“遛饼”似的选角,就能刷出最大存在感。
不少作品在“遛遍内娱”的选角放料过程中被戏称为“世界名著”,恰恰证明了绝大多数IP的知名度并不能当然平移到影视圈、必须要借明星炒作加持的事实。
但也别看明星的粉丝言必称“遛饼勿cue”“非官宣不信”,绝大多数明星,也需要时不时被类似IP改编的选角“遛到”,来维系影视剧领域的存在感,证明自己的资源获取能力。
整个过程里,片方得到项目的关注度,作者与IP得到影视圈的存在感,明星得到热度与资源认可度,看起来仿佛是多赢。
进入大众娱乐领域,它们很难靠书粉拿下热度基础,但能以本身的奖项或文学水平获得资本重视进而搭建S+班底。
但这类作品本就数量少、周期长,就算爆款增加了同一作者的IP价值,往往也是有市无价,很快就难以为继。
有的是监管要求,比如耽改IP。在耽改尚能播出的时候,影视剧也必须人为淡化耽美原著的存在感,从2019年起就要求必须改名播出。
有的是IP作用近似于无。很多作品本身就算不得知名,若在影视改编过程中从角色设定到情节发展已经彻底偏离原著,那强调IP纯粹自找麻烦,不仅无法获得额外关注,还很可能招致骂名。
比如王凯、谭松韵主演的《向风而行》,播出版本与原著的关系近似于无,也就在所有的宣传界面淡化IP改编概念了。
一方面,影视行业的改编风险是流动的。影视化流程若以IP购置为起点,购置、筹备、选角、拍摄、后期、送审,到真正播出,两三年时间都算是光速了。
这个过程里,政策可能都已经变了好几次,过程中IP的内容亮点很可能从安全变为触线,拼命改、拼命淡化IP印记也许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保途径。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IP是各方资本在IP价格起飞阶段盲目跟风囤积的。它们本身要么不具备在现有监管政策下的拍摄基础(显性如ABO、星际、末世题材,隐性那就多了),要么以当下眼光审视其情节人物已过时或雷点太多。
烧钱烧了这么久,如今各方资本购置IP越来越走向保守与谨慎极光代理动态ip加速器账号注销,一手去库存,一手压价格,腰部IP在影视业内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与其花大价钱买,再费大力气改,不如从开始就原创,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
明眼人可能看出来了,这篇讲IP现状的文,从头到尾没有探讨IP内容本身,完全是围绕资本选择IP的核心逻辑:已验证的流量与热度。
实际上,一本小说内容的优劣和它影视化的条件,当然不与流量标准正相关。然而IP这个概念被炒起来,IP的价格被炒高,本质上恰恰源于影视行业的“闯入者”无能力甄别内容优劣,只能以现成的“数据”辅助决策。
虽然听到耳朵长茧,虽然改到令人厌倦,但概念无罪,改编亦无罪,有问题的,从头到尾都是居高临下的外行指导内行,和自以为找到捷径的创作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