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设置代理ip和端口号
在刚过去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通信行业电话营销乱象,直指包括三大通信运营商在内的通信行业所存在的消费套路——表面套餐“免费升级”“限时优惠”……实则暗藏诱导升级套餐、隐性扣费、虚假宣传等行为,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中频频中招。
在315曝光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集体发文回应,表示已启动全面自查,承诺加强代理商管理、规范营销流程,切实维护用户权益。
事实上,在通信行业领域,花样百出的电话营销,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消费乱象层出不穷。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投诉平台消费保数据显示,仅2024年至2025年3月18日,消费保平台就收到高达45,379件通讯相关有效投诉,涉诉金额逾4,400万元。
根据消费保受理的通讯相关投诉显示,在通讯与宽带业务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均榜上有名。其中中国移动通讯业务投诉量26,688件,宽带业务投诉量1500件,投诉高居榜首,远超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
但在解决率上,中国移动(通讯)为71.82%,而联通和电信的解决率则更低,分别为21.56%和20.66%。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三大运营商之外的长城宽带、中国广电、鹏博士宽带也进入了投诉榜单。
据消费保数据显示,通讯行业相关用户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资费不明、虚假宣传、套餐纠纷、服务态度差及霸王条款等方面。其中,资费不明投诉最高,达18.58%。另外,充值纠纷、强制停机、通信故障等问题也不少。
近日,消费者姚女士在消费保平台投诉称,其于2024年12月14日办理移动宽带业务手机上设置代理ip和端口号,因工作变动要搬离宽带归属地,在2025年3月2日带着设备前往移动营业厅办理宽带注销。但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需支付89.7元违约金及1200元设备折旧费,否则不予办理。
使用时长不足三月,折旧费高达1200元,这令姚女士感到不解。更重要的是,在办理该宽带业务时,工作人员并没有明确告知过有此注销条件。
“在签约时,业务介绍避重就轻、模糊业务内容,隐瞒淡化业务限制条件,根本没有告知注销套餐需要赔偿相关费用,这严重损害了我的知情权。”姚女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工信部《关于规范电信服务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经营者订立协议时应醒目告知用户重要事项,不得隐瞒或淡化限制条件。
后续了解到,姚女士在消费保平台发起投诉后,目前该问题已得到解决,但像姚女士一样陷入资费不明等套路的消费者还有很多。
庄女士在消费保平台投诉称,作为中国移动20年的老用户,其父亲的手机套餐费用在2024年4月份到2025年2月份间,经历了“四连跳”,基础套餐费从39元/月飙升至139元/月,其中还涉及明星粉丝类等非常规增值服务。
庄女士表示,其父亲此前一直为39元全球通套餐,但在2024年4月起,发现被叠加了10元流量包,5月又升级为每月返现20元,实付39元的59元套餐。返现至2024年12月,庄女士发现父亲线元明星来电”增值业务费,显示明星为宋轶,到2025年1月,套餐费已达74元。
在一些代理渠道中,营销人员通过各类话术想办法“套路”用户,一些甚至会专门针对老年群体。河南某代理公司前电话营销员小玲表示:一些业绩好的员工专门忽悠老人,反复强调其每月消费较多,称“我们能把价格降下来,能省不少钱”,并手把手教老人提取开通新增服务的验证码。“有的骨干一天出30单,一半以上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