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免费更换ip代理
读高中的时候,在一家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福尔摩斯探案精选》,从此喜欢上了侦探小说。之后陆续读了「黄金时代三巨头」的不少作品,通过达希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劳伦斯·布洛克等作家接触到了硬汉派侦探小说,并深深为之着迷。
我想通过本文,介绍一些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年作家所创作的硬汉派侦探小说。他们在国外具有很高知名度,在国内却稍显「冷门」,虽然近些年没有引进他们的简中版本,就此淡出读者的视线实属可惜。我所挑选的作家年龄相近,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的作品对于当代欧美侦探文学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硬汉派侦探小说诞生于禁酒令时期的美国,「硬汉」翻译自英文「Hard-boiled」,原指煮得太硬的鸡蛋,用来指代饱经沧桑的退伍军人,后来泛指内心受到创伤、性格孤僻、愤世嫉俗的人。据说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硬汉侦探是卡罗尔·约翰·戴利创造的雷斯·威廉姆斯,这位侦探喜欢在睡觉的时候手里拿一把装了子弹的枪(出自《血腥的谋杀: 西方侦探小说史》第十章)。
侦探小说科普性读物《狩猎愉快》中提到,「硬汉推理」具有这些特征:以侦探视角讲述故事;侦探没有官方身份;侦探是退伍士兵或者前警察,失去了家庭和工作,一个人生活;侦探嗜酒如命,性格有明显缺陷;接受的委托很多都上不了台面;调查过程中往往受到黑白两道多方势力的阻挠;黑金、毒品、黑帮、妓女、政客是故事中常见的元素;侦探最初只是为了钱,但在调查中却因为同情和内心的正义而变得难以自拔;故事的核心不再是诡计和解谜;侦探往往不是最后的胜利者。
由于我并非研究侦探小说的专家学者,只要小说的主角是侦探的角色,且大致符合上述几条特征,便被我划分在了「硬汉派」类型之中,这种不严谨并且带有主观色彩的分类,主要用来对讨论范围做一个限定,排除欧美侦探小说中的本格推理、法庭推理、间谍小说等其他类型。
美国作家哈兰·科本最新的一本简中版还要追溯到 2019 年,即便如此,和下文中的另外两位作家比起来,他的简中侦探小说引进数量是最多的。我其实很早就接触到了他的作品,只是当时还没意识到——
。我是在看过那部剧很久后的某天,偶然在慕尼黑的「黑冰犯罪小说书店」的打折区淘到了一本他的书,才开始阅读他的小说。
哈兰·科本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供职于祖父的旅游公司,1990 年开始出版小说,是第一个同时获得爱伦·坡奖(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创办的文学奖)、安东尼奖(美国文学奖,颁发给优秀推理小说及作者)、夏姆斯奖(美国私人侦探作家协会颁发的奖项)的作家。
哈兰·科本在文学评论杂志《大西洋月刊》中提到,他就读大学期间读了硬汉派侦探作家罗伯特·B·帕克的小说(代表作品是「斯宾塞系列」,包括《迷途羔羊》《承诺之地》《顾德夫手卷》),并坦诚百分之九十的侦探小说作家都受到了帕克的影响,而剩下的百分之十在撒谎。哈兰·科本的系列作品包括「米隆·博利塔系列」和「米奇·博利塔系列」(米奇·博利塔是米隆·博利塔的外甥),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与新泽西及其周边地区,作品常以往昔未解之谜或被误解的事件为核心,围绕谋杀、致命事故等展开,并充满层层反转与悬念。
网飞和哈兰·科本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约,总价值达到了几百万美元,买下了 14 部小说的影视化权利,之后又通过签署新的合约,购买了「米隆·博利塔系列」等 12 部小说的版权。2024 年初,《亡者归来》改编的影视剧《骗我一次》在英国开播。
这本书是「米隆·博利塔系列」的开山之作,《休斯敦纪事报》(美国得克萨斯州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评价说,米隆·博利塔和他的同行斯潘塞(罗伯特·B·帕克笔下的角色)都是硬汉派侦探中的非常有趣的角色。劳伦斯·布洛克对此书评价颇高:「如果你对推理小说的未来抱有疑问——忘记吧!它的未来就掌握在哈兰·科本的手中」。
前篮球运动员米隆·博利塔因伤退役,成了一名运动员经纪人。他正在为旗下的球员克瑞斯汀谈判,对方提到了被警方认定为死亡的凯西,她是克瑞斯汀的前女友,企图以此来讨价还价。米隆的搭档温是他就读杜克大学时的同学,现在担任他的会计和理财顾问,两人决定顺着杂志这条线索追查凯西的下落。
对于硬汉派侦探们来说,破获案件的原动力并非寻找真相,而是更加私人的动机。克瑞斯汀刚刚打出名堂,米隆不希望看到他被大球队拿捏,力争要为他谈个有利的合同。对方试图利用疑似死亡的凯西让克瑞斯汀蒙羞,米隆为了撇清克瑞斯汀和凯西失踪事件的关系,才决定查清楚凯西的下落。书中还提到了米隆的另一个客户,他迫于生计的压力和其他经纪人签了违规的合同,对方为了阻止他反悔而绑架了他的家人。米隆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招惹黑帮老大,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拯救这名客户。
,在这本书中凯西失踪已久,她的照片却突然出现在成人杂志上;《亡者归来》中,单身妈妈玛雅已经死亡的丈夫出现在了保姆监视器的画面里;下文会介绍
,书中 FBI 的探员在案发现场找到了已经死去的格雷格的 DNA。我先读的《亡者归来》和 Think Twice,之后才读的《天使的隐私》,本以为对这种套路已经了然于胸,《天使的隐私》结尾的反转却再次让我感到意外。
哈兰·科本用凯西是否还活着的悬念制造了一顶魔术师的大礼帽,真相和线索是藏在帽子里的白鸽,伏线在结尾被回收,真相得以揭晓,就如同一出精彩的魔术。
🖋️ 哈兰·科本;🏢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24 年
本书是「米隆·博利塔系列」的最新一部小说,英文版于 2024 年 5 月 14 号发售,豆瓣条目就是我创建的,还没引进简中版。
三年前,米隆·博利塔参加了客户格雷格的葬礼并且致辞,当年正是格雷格把米隆撞伤的,但两人后来冰释前嫌。某天,FBI 探员来到了米隆的办公室,要调查格雷格的下落。一头雾水的米隆通过探员得知,格雷格是一件命案的嫌疑人。FBI 探员离开后,米隆发现格雷格在离世之前,曾经转移了大笔资产到不可追踪的账户,于是决定把这起蹊跷的案件调查清楚。
米隆·博利塔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富有的一位侦探。在系列首作《天使的隐私》中米隆和温还开着蓝色福特金牛座和绿色捷豹跑车到处转悠,到了
里他们优哉游哉地坐着私人飞机在全美飞来飞去。拥有巨额财富的人物设定让小说的基调轻松不少,作者专门给米隆安排了许多诙谐幽默的桥段,比如他的搭档温送给了他一本每日一词,之后从米隆嘴里时不时会蹦出几个生僻词。《老友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钱德勒送给了乔伊带有每日一词的卫生纸,乔伊就时常现学现卖。
哈兰·科本是位紧紧跟随时代潮流的作家,在 1995 年出版的《天使的隐私》英文原版中,作者对当时电话业务的发展大书特书,比如提供号码回拨的公司,还有那些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语音聊天服务。在
里,米隆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寻找证人,还有一条线索涉及到一位 OnlyFans 上的猛男博主。
则更进一步,在多线叙事的基础上采用了不同叙事人称。用第三人称叙述米隆的调查过程,读起来有硬汉派的感觉。中间穿插着第二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凶手的犯案过程,仿佛在看柯南里的小黑,隐藏凶手的身份的同时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最后的反转又使用了第一人称,从温的角度来复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为了创作「斯特莱克探案集」所用的笔名。J·K·罗琳想必已被大部分读者熟知,所以关于作者的身份不再赘述,不过「斯特莱克探案集」这个欧美顶流 IP 在国内的热度相对而言却没那么高,该系列引进的简中版本只有 4 本。
我因为喜欢看荷丽黛·格兰杰主演的悬疑剧,在看了 BBC 出品的剧版「斯特莱克探案集」之后,才去读的原著小说。虽然看了剧集之后,对大概的情节有所了解,但并不妨碍阅读原著的乐趣。作者对于文字的掌控十分娴熟,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即便是涉及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心理描写,也不会觉得拖沓。这些感情线上的点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主线,让读者对这个系列欲罢不能。作者对于多种叙事的手法也是信手拈来,《墨黑之心》中许多角色通过论坛互动,《流动的墓碑》中男女主需要通过便条交流,每部小说都精准地还原了人们使用不同媒介时的表达习惯。
本书是「斯特莱克探案集」的第一部,出版之时作者的真实身份还没有公开。《出版者周刊》在书评中给本书打了 1 星,这本刊物只给极为出色的作品打 1 星,大部分小说都是 0 星。
斯特莱克童年时的伙伴查理有个叫作布里斯托的弟弟,他委托斯特莱克调查妹妹卢拉坠楼身亡的真相,因为布里斯托不相信警方说妹妹是自杀的结论。卢拉的职业是模特,刚签下一份大合同,没有任何理由自杀,而且案发当晚保安有段时间不在大厅,监控中出现了两名蒙面人,布里斯托认为那些人才是凶手。卢拉的邻居也作证说,看到有人从阳台把她推了下来。卢拉的死因扑朔迷离,财务状况和感情生活一样糟糕的斯特莱克,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接下这件棘手的案子。
斯特莱克曾经在英国皇家宪兵队服役,右腿因伤截肢,退伍后到伦敦当了私人侦探,付不起办公室的房租,许多委托人都是不付钱的无赖。他和未婚妻大吵一架后彻底分道扬镳,经常去酒吧借酒消愁。斯特莱克几乎符合所有硬汉派侦探的刻板印象,唯一不同的是,他有一名叫作罗宾的搭档,罗宾兼具美貌和勇气,观察力出众,办事细致认真,和未婚夫情深意笃,和邋里邋遢的斯特莱克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罗宾也会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过去所受到的创伤导致她没能完成心理学学位,经历过摧残这一点又和那些硬汉派侦探如出一辙。
罗宾的身份设置,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她加入侦探事务所的时候只是一名临时工,合约只有一周时间。合同到期后,她面试了几个正式的职位,并接受了媒体顾问公司的工作,两周后就会离开侦探社。和那些有稳固关系的侦探搭档们相比,斯特莱克和罗宾需要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是系列电影的前传那样,补足了侦探们成为正式搭档之前缺失的部分。
「斯特莱克探案集」系列里有不少伦敦流行文化和市井生活的描写,读起来就像是克莱格·泰勒的非虚构文学《伦敦人》。斯特莱克的事务所坐落在丹麦街,这条街位于伦敦西区,虽然只有一百多米长,却布满了吉他和唱片店,是英国流行音乐文化的中心之一。故事中的被害人是一名模特,她和服装设计师居伊·索梅有很深的交情。作为世界时尚之都的伦敦,自然而然的会吸引身处时尚界的角色们前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书中还有一处细节,讲到斯特莱克和夏洛特分手后不得不睡在办公室,经常会去伦敦大学洗澡。我曾在暑假去伦敦旅游,当时的宾馆就是一所大学的学生宿舍,这里暑假对游客开放,费用比普通宾馆便宜。房间是单人间,只有床和洗手池,需要去走廊上的公共浴室洗澡。由于大量游客的存在,学校宿舍的看管不算很严格,才会给斯特莱克溜进去洗澡的机会。
《蚕》是「斯特莱克探案集」的第二部,在系列中具有一定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在致谢部分,作者透露了她的真实身份。
斯特莱克通过卢拉的案子名声大噪,接了许多上流社会的案子,债务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可他对一成不变的离婚案和财产纠纷产生了厌倦,接下了一桩失踪案。失踪的人叫作欧文,是个三流作家,在一部尚未出版的手稿《蚕》里用恶毒的文字描绘了很多身边的人(这个作中作的结构和《喜鹊谋杀案》《未完成的手稿》类似),如果手稿被大众看到,很可能会导致许多人身败名裂。辛苦调查一番后,斯特莱克在一栋废弃的房子里发现了欧文的尸体,周围摆着七套餐具,欧文的死法和手稿里的情节完全相同。
和《天使的隐私》中的米隆一样,斯特莱克最开始接下这个案子也是出于私人原因,想要在众多离婚案和财产诉讼案中换换口味。故事以侦探的视角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件案子的调查经过,而是由许多案子,还有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构成的侦探的生活。所以查案查到一半,却读到罗宾担忧如何让斯特莱克和未婚夫马修友好相处的时候,也没有感到突兀。
雷蒙德·钱德勒仅用寥寥几笔就能描绘出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洛杉矶(推荐读一读《世界侦探地图》,其中一章是《雷蒙德·钱德勒与菲利普·马洛的洛杉矶》)。《蚕》中对伦敦的描写更加细致:连绵的阴雨,让地铁车厢里充满了衣物发霉的味道;在伦敦生活久了,就会想去位于乡下的康沃尔度假;报纸上充斥着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婚礼报道。
书里有好几次重要的对话,都发生在餐馆和酒吧,其中一家叫作「Simpsons in the Strand」,现实中位于河岸街,外貌和书中的描写十分一致,不过这家饭店已经关门,另外一家叫作「The Cambridge」的酒吧还在营业。斯特莱克发现欧文的尸体后,为了避开记者的追踪,决定在这里和罗宾一起聊聊案子的进展。
硬汉派的小说总是和城市密不可分,城市中鱼龙混杂的居民带来的各种犯罪问题,给这些侦探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已出版的「斯特莱克探案集」系列最新的一部是 2023 年在英国出版的第七部《流动的墓碑》(The Running Grave),第一周就销售了 50925 本,荣登「英国图书 Top 50」榜单的榜首,目前在「美国豆瓣」Goodreads 上的评分是 4.6(满分 5 分),不过该书还没出简中版。
威尔具有相当高的智商,同时却又有些自闭,不善交际,展现出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很多特征。他继承了大笔遗产,然而却在没有通知父母的情况下辍学,来到了地处乡下的诺福克,加入了一个名叫 UHC 的宗教组织。威尔的父亲委托斯特莱克和罗宾,想把儿子解救出来。罗宾为了解情况,卧底进入 UHC 内部调查,斯特莱克和她定期通信,以保证她的安全。然而调查进展缓慢,日复一日的监视和洗脑让罗宾快要崩溃了。UHC 中的成员,和斯特莱克的童年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也有很深的关系。
德国最大的连锁书店 Hugendubel 的犯罪小说专区,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所著的《流动的墓碑》(The Running Grave)摆放在了非常显眼的位置。
《流动的墓碑》长达 960 页,花了我两周左右才读完,本书被不少读者诟病太长了,毕竟《布谷鸟的呼唤》英文原版只有 464 页。由于 UHC 限制了罗宾的人身自由,她卧底期间很多篇幅都和案件没有直接关系,笔墨都花在了描写 UHC 成员和宗教活动上。
Goodreads 上一篇获得了 700 多赞和 60 多条评论的书评中写到,UHC 让她联想到了英国一些教会的所作所为,尤其是 UHC 的成员不允许有车,而他们的领导者 Papa J 却可以堂而皇之地驾驶一辆银色奔驰兜风。罗宾在 UHC 里受到的虐待甚至让书评人做了噩梦,可见作者对 UHC 的描写的真实性。英国小说家C·H·B·基钦在一篇小说里写道:「将来的历史学家如果想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俗,也许他不会去研究蓝皮书或统计数据,而是研究侦探小说」。
有关罗伯特·加尔布雷思还有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如何能看出这其实是J·K·罗琳的笔名。国外的论坛上,有不少人在讨论《哈利·波特》和「斯特莱克探案集」的相似之处。斯特莱克的口头禅之一是「bloody」,这个单词在俚语中表示「该死的」,会让人想起同样喜欢说这个词的罗恩,算是阅读外文原版才能获得的彩蛋。本书里,罗宾开玩笑说难以想象 UHC 的反派之一泰奥会和斯特莱克结为灵魂伴侣。斯特莱克回应,要不是他用钳子揍了泰奥,说不定他们能成一对儿呢。《哈利·波特》里哈利也对罗恩说过类似的话,要不是食死徒总想弄死他,说不定他们能成为好哥们儿。
UHC 的另一个反派马祖声称自己可以通灵,而且和《威尼斯惊魂夜》里杨紫琼饰演的那个灵媒一样癫狂。马祖还很像罗琳笔下的另一个人物——乌姆里奇,她主持小组讨论的时候,喜欢让人们对表达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批判,从而获得一种恃强凌弱的快感,和乌姆里奇惩罚哈利的时候一模一样。类似马祖的「蛇蝎美人」角色是硬汉派侦探故事中的常客,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便是达希尔·哈米特所著的《马耳他之鹰》里的布里奇德。
,作品在法国累计销量超过 700 万册。他的小说的繁体中文版 2011 年出版,简中版直到 2014 年才出版,迄今也只出了 5 本中文版小说。
他年轻时就是惊悚小说和恐怖电影的发烧友,喜欢的电影包括《沉默的羔羊》《七天》《驱魔人》《德州电锯杀人狂》等。恐怖电影的画面在他的脑海中掀起了波澜,他开始对黑暗、禁闭,以及死亡感到害怕,写作因此成为了他释放这些恐惧的渠道。
弗兰克·蒂利耶最初的工作是软件工程师,30 多岁的时候发表了《红色天使的地狱列车》,获得了法国高铁侦探小说奖提名,从此开始专职写作。他曾在访谈中提到,读者对于惊悚小说一向非常挑剔,他们期待一部从头到尾都很完美的作品。担任软件工程师的经历帮助他保持了逻辑严谨的能力,得以构筑比较复杂的写作架构,所以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多线叙事和反转。没有一点儿好记性和耐心,很容易陷入作者编织的叙事迷宫之中。
这本书是「暴力三部曲」的第一部(「暴力三部曲」包括《影像感染》《左撇子的杀意》、Atom[K]),讲的是一个叫做吕多维克的电影爱好者,淘到了一个没有标签的老电影胶片。可他看完没多久,却双目失明。吕多维克慌乱中把求救电话打给了在里尔刑警队工作的前女友露西。同时,在一个外省的小城市发现了几具埋在地下的没有眼睛的尸体,而此前那里最严重的犯罪不过是没有将垃圾分类。
正在休假的夏戈警督被警局召回,负责调查此案。露西调查来路不明的电影胶片时,发现了一个电话号码,拨通后,对方要求露西去了解夏戈负责的那件案子有什么进展。主角们的命运,被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案件联系在了一起。
故事开始时,两位主角都是单身,过去都经历过创伤,也都不合群。和古典侦探小说不同,他们的关系并非侦探+助手,两人初次见面握手的时候都想把拇指压在对方拇指上面来获取主导权,办案时更像是地位平等的搭档。虽然两人通力合作逮捕了凶手,但结尾的反转又让他们陷入了深渊,延续着硬汉派侦探无法得到善终的宿命。
除了人物塑造,弗兰克·蒂利耶的文字也流露出浓浓的硬汉派风格。比如他这样描写一位年轻的警探:「他肯定在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今晚可能会晚些回家。很快,他会连电话都不用打了,长时间不能回家是这个职业所必须的。而且几年后,他会明白,实际上这工作就是要学会独自和恶魔一起生活,在破旧的小酒吧喝几杯,独自咽下自己的心酸,直到再也无法忍受。」这段话放在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中也毫无违和感。
蒂利耶的小说里总是穿插着一些流行文化元素,比如多次提到的希区柯克、大卫·芬奇,还有《丁丁历险记》里的角色。书中写到,夏戈警督去埃及查案的时候,对面坐着的开罗探长就像是《法老的雪茄》里的拉斯泰波波罗斯。这位探长不愿再去追究多年前的案子的真相,制造了许多障碍来阻挠夏戈的调查。初次阅读的时候对彩蛋一笑了之,二刷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深意。拉斯泰波波罗斯是《丁丁历险记》里的反派,小说中却和探长的形象重叠,这种反差映射了开罗警局的腐朽。
蒂利耶在《影像感染》中探讨了暴力的传播,他在《左撇子的杀意》里探讨的是暴力的起源:「暴力究竟是代代相传的天性,还是通过社会环境压力所造成的?」。本书的主角还是《影像感染》里出场的露西和夏戈。他们成为了情人,带着露西的孩子在沙滩上玩耍。正在两人谈话的时候,女孩儿们去不远处买冰激凌,自此杳无音讯。两人情绪崩溃,露西辞去了警察的职务,夏戈也在家中留下了一把上了膛的手枪,随时准备了断。
多年后,一个正在研究大猩猩左右手习惯的学生被人杀害。露西和夏戈再度联手,追查到了一个医生那里,之后医生也死于非命。警方发现他生前的著作中,藏着几名罪犯的 DNA。两人从法国顺着线索一路调查到了巴西,就连与世隔绝的巴西土著也牵扯了进来,最终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惊天阴谋。
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美国发行的纸浆杂志上,禁酒令颁布以来美国社会经历了黑帮的兴起和官僚系统的腐败,所以《黑面具》等纸浆杂志迎合了大批读者尤其是蓝领工人们的需要,他们想看到有关发生在周围的暴力事件的小说。蒂利耶的小说回归了早期硬汉派小说的风格,在《左撇子的杀意》中呈现出了充满野性的暴力,和古典侦探小说中为了取悦中产阶级而描写的克制的暴力行为完全不同。
本书是「凯莱布系列」的第一本(「凯莱布系列」包括《未完成的手稿》《两度》《迷宫》),序言在讨论一部未完成的手稿,作中作的形式很像《喜鹊谋杀案》——关于一部小说的手稿的作中作推理小说,甚至也出现了回文等元素。就连豆瓣的简介也同样适用于本书:「两个互为镜像的平行世界,衍生出双倍的邪恶;是书中混乱的字符跃进了现实?还是现实早已写好宿命的剧本?」
序言过后,剧情的发展十分迅速,读者很快就能知晓案件的背景。一个前科累累的男人抢了一辆车,出车祸身亡。在他的后备箱里发现一具女性尸体,双手被砍断。畅销书作家琳妮的女儿被名叫「旅行者」的连环杀手残忍地夺走了生命,埋藏尸体的地点至今下落不明。琳妮的丈夫朱利安意外失忆,她在朱利安的汽车后备箱里发现了一行血字:她还活着。
蒂利耶把作中作的叙事结构发挥到了极致,《未完成的手稿》是推理作家凯莱布写的手稿,其中的人物琳妮即将发表一部小说,名字也叫《未完成的手稿》,小说里又提到了一本小说,读者可以猜猜小说的名字——没错,也叫作《未完成的手稿》,就和俄罗斯套娃一样。《未完成的手稿》采用了多种叙事技巧,除了作中作,还有多线叙事,回文,和开放式结局。暴力事件在舞台上不断上演,却没有人站到幕布前来坦白。
在硬汉派侦探小说中,警察往往不是什么正面形象。《未完成的手稿》里有一名叫作焦尔达诺的警察,本来负责扫黄打非,却和卖淫组织沆瀣一气。琳妮和朱利安怀疑是他害死了女儿,把他关押在了一座城堡里审问。焦尔达诺堕落的如此彻底,以至于跟他比起来,雷蒙德·钱德勒在《长眠不醒》里塑造的对卖淫组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警察善良的就像圣诞老人。
2008 年 3 月 9 日上午,朱莉的父母来到萨加斯宪兵队,报案说前一天和女儿失去了联系。既是朱莉父亲又是警察的加百列也参与了调查,然而一觉醒来后,加百列发现时间已经来到了 2020 年,但他完全没有过去十二年的记忆。朱莉的妈妈收到过落款是「乌鸦」的来信,说朱莉其实还活着。加百列和前同事保罗一起调查后发现,朱莉曾经爱上过一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还得知了「乌鸦」的真实身份,那人留下了一封信,信里有一部侦探小说的结局,那部小说就叫《未完成的手稿》。《两度》的书中最后几页有一段「作者的话」,讲述了《未完成的手稿》真正的结局。
读完两本「凯莱布系列」,隐约感觉凯莱布有点儿像「馆系列」里的中村青司,只不过囚禁人们的不再是实体的建筑,而是无处不在的暴力。无论是受困在地下洞穴,荒废的城堡,还是时间之中,蒂利耶的书从始至终都有一个主线,就是人性是如何被暴力一点点蚕食。失踪的女孩,迷宫般的森林,残忍地虐待,则是他的小说中常见的元素。
2024 年 9 月,巴黎发生了一件和蒂利耶小说中情节类似的线 号晚上,菲利普琳的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女儿回家,她的电话无人接听,没有人在下午 2 点后见过她。受害人的姐姐当晚向 16 区的警察局报警,次日警察发动搜寻,在巴黎多菲纳大学附近的布洛涅森林里发现了她的遗体,身上有遭受虐待的伤痕。三天后警察在瑞士逮捕了凶手,是一名有前科的惯犯。
美国盛产硬汉派小说,除了哈兰·科本,作品带有硬汉派风格的犯罪小说作家还有《禁闭岛》的作者丹尼斯·勒翰等人。文中每个国家只挑选了一位作者,相比 2024 年刚出版过新书《人间蒸发的女孩》的丹尼斯·勒翰而言,哈兰·科本显得更「冷门」一些,所以本文选了后者来介绍,基于同样的理由,文中也没有介绍 2024 年出版了《最后一个死去的女孩》的美国作家哈里·多兰。苏·格拉夫顿,莎拉·派瑞斯基,玛西亚•穆勒,詹姆斯·艾尔罗伊,比尔·普洛奇尼等作家的书也值得一读,他们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手机免费更换ip代理,相较文中提到的三位作者还要早一些,限于篇幅也并未在文中详细介绍。
对于当代欧洲的犯罪小说作家,我了解得不算太多。曾经专门问过德国同事,当地有没有比较出名的犯罪小说作家,同事的妻子正好也喜欢这类书籍,给我推荐了好几位作者。经过一番查询,我发现这几位作家都居住在法兰克福附近,他们虽然也出了几本简中版小说,影响力和以上三位作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我至今也没能找到德国其他城市的知名犯罪小说作家。至于欧美之外其他地区的硬汉派作家,还有待之后再找机会读一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