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 中国注册
自去年9月Meta发布与雷朋合作的AI眼镜Ray-Ban Meta(以下或简称Meta眼镜),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出货量超过110万台,AI眼镜热度便迅速升温。
一边,大厂如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都在评估AI眼镜项目。苹果也被传出消息称,正在组织团队研究AI眼镜市场。
另一边,头部玩家更是战火在11月达到了顶峰,国内外仅10天就密集发布了18副AI眼镜消息,包括小度AI眼镜、Rokid Glasses、Looktech AI Glasses发布,以及雷鸟V3、闪极科技联合 LOHO和科大讯飞的AI眼镜量产预告。
就连罗永浩旗下细红线科技也传出将于今年底发布新品的消息,被市场普遍认为是AR眼镜或者AI眼镜。
9月,TCL 孵化的雷鸟创新刚完成年内第3次融资,不到一周时间,Rokid就官宣再获1亿融资,今年累计融了近6亿,估值超10亿美元。
再到11月,朱啸虎把*AI硬件橄榄枝抛向了AI眼镜厂商Gyges Labs(前仙瞬科技),随后王慧文也带资投入主打 AR 游戏场景的 Viture(行者无疆)。
这几天,投资人Jerry感受到VC圈对AI眼镜的关注之高,他正在应老板要求飞深圳看眼镜供应链、眼镜品牌以及线下渠道,虽然被明确“投资不是首要任务”,但已经被“要求”多看、多学习、多聊。
据他观察,有些圈内朋友比较激进,对于某个项目,只要大机构一出手,其他机构跟风的可能性也很大。
“他们会认为Ray-Ban Meta找到了AI硬件的*形态,几个团队对比,如果这个团队综合素质最高或者最契合,就出手。”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高调”融资很多,赛道倒也没有呈现出玩家们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态势,很多投资人更是跟Jerry的老板一样,选择“多看少投、甚至只看不投”。
一是大厂正跑步进场,可看的创业项目依然是名单上的几个,所以这到底是大厂还是小厂的机会,投资界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定调;其次,国内主流玩家们目前大多数处于“PPT造镜”阶段,产品甚至都没有投向市场,更是让VC们望而却步。
最早是2012年谷歌上线Google Glass,要“替换手机”,随后是专注视觉体验的AR/VR眼镜兴起,作为典型的苹果Vision Pro又在去年独领风骚。
直到今年Ray-Ban Meta这个一年卖出 100 多万台的标杆产品出现,才算通过销量彻底打开了玩家们的思路。
从定义上看,AI眼镜作为一款新型的可穿戴设备,功能上,主要用于语音交互和拍摄;相较于过往的主流眼镜类产品VR,AI眼镜*的变化是解决了用户佩戴舒适度的痛点。
以现在关注度最高的AI眼镜产品Meta Ray-Ban第二代产品为例,它的重量仅为49g,不到Meta VR产品重量的1/10,这也使得AI眼镜的使用场景突破此前VR主要用于室内空间的限制,可以广泛用于室内外的日常场景。
百度推出的小度AI眼镜以及Rokid与时尚眼镜品牌BOLON合作的Rokid glasses,都直面C端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不过,Jerry坦言,Ray-Ban Meta也是二代产品,它跟两年多只卖了30万台的 Meta 上一代眼镜 Ray-Ban Stories 并无本质差异,均不带镜片显示,只有耳机、语音交互和拍照功能,只不过后者一开始是为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内容而生。
而Meta眼镜能引领潮流,Jerry认为,除了摄像头、音效等各方面性能提升外,AI大模型的接入“立大功”。
“用户可以通过 ‘HeyMeta,look And…’指令唤起AI调用摄像头,让ta给你进行拍照、识别等视觉化操作,可以说是一下子提升了市场关注度和带动了出货量。”
此外,Ray-Ban Meta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就超过了30万副,不仅几乎赶上了*代产品的全周期销量,甚至一个季度也几近顶上了Rokid创业十年,实际购买并使用Rokid AR眼镜的人数。
更别提多家机构还预测,Ray-Ban Meta2024年全年的出货量将超过200万台。200万台,是约43亿元的销售额,与骨传导耳机明星公司韶音一年的营收相当。
小度方面曾表示,Ray-Ban Meta的市场表现,是小度选择做AI眼镜的重要原因之一。Meta 创始人扎克伯克自己都说:“我们严重低估了它的需求。”
再结合中国近视人口近7亿这一数据,国内强供应链和制造能力来看,抛弃显示、能自行配镜的AI眼镜市场空间可谓瞬间拓宽,各方玩家可以说是应声入局。
一是基于供应链产品和现成团队优势,迅速跟进的AR眼镜玩家们;二是有着硬件基础的跨界玩家,譬如智能硬件品牌闪极科技、智能充电品牌Anker、混合脑机接口公司回车科技;三是生态完善的百度小米华为歌尔等大厂。
今年李未可上市的Meta Lens Chat、蜂巢科技的界环AI音频眼镜、Rokid无AR光机版的智能影像眼镜,均主打快速拥抱AI、迎合市场需求,对标Meta眼镜,提供更轻、更便宜、更好的用户体验。
此外,中国公司中,雷鸟找上了博士、Rokid 与暴龙合作、蜂巢的伙伴则是宝岛眼镜,都在模仿Meta与雷朋的合作模式。
“因为眼镜佩戴无法脱离线下渠道,统眼镜品牌除了提供验光配镜等服务,也会让智能眼镜入驻自己的线下渠道。现在,在博士线下店,李卫可、华为的智能眼镜以及界环AI音频眼镜等都已经在售卖。”
可以预见,“Copy” Meta眼镜这一已经跑通的PMF无疑成为公认的入局快速通道。但速度虽快,也依然大部分都身处今年上半年才开始立项的同一起跑线。
Jerry坦言,由于国内的产品大多处于PPT状态,都没有拿出产品实物,也不知道他们完成了哪些细节工作,甚至推出的也都是样机demo,发货都需要等到明年。
他还透露出还有一类并未涉足产品和供应链、硬件的公司也转向做AI眼镜,不过并不认为是“好的投资标的”。
“因为AI眼镜非常考验综合实力,前期要hold住供应链,后期还有硬件、软件、AI、商业模式(涉及线上线下销售以及后期订阅等)等融合能力,新手入场,并不好做。”
不过,杨镭看AI眼镜,并没有选择去扫项目。按杨镭的话说,华山内部早有了一张list,上面入局玩家基本在列,当下,他们更多是从关注视觉入口(以往投资案例)、下一代替代手机的可穿戴设备、大模型的决定作用去思考AI眼镜的现况。
如果把智能眼镜的终局看作是“取代手机”,他认为在现阶段听、看、识别成像、续航、舒适度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身为投资人,需要思考两大问题。
一是戴眼镜的人比例虽大,但AI眼镜的应用场景到底是什么?是否刚需可持续?又能否做到像手机一样,无法离开。
于*个问题来说,杨镭个人体验AI眼镜,认为AI眼镜对无近视人群来说,甚至对近视人群来说,要长时间习惯戴近50g的眼镜本身是伪命题,且从苹果到华为小米等品牌下一代手机都在AI化,功能重叠情况下,AI眼镜能否对AI手机产生“替代”必然更是值得思考。
但从这点上看,Meta眼镜也尚未做到,毕竟9月Meta发布的*AR智能眼镜Orion定位才是取代手机和平板,而这款产品还相对“遥遥无期”。
再到第二个问题上,杨镭表示,Meta眼镜是高举高打的策略,以高科技+国际品牌的强强联合,诞生了一个市场风口,接下来,在中国强制造能力下,还会产生用户消费分层,如同AirPods出来后,各品牌追随,诞生不同价位、应用到不同的细分场景的产品。
从而让AI眼镜从质量做得*、价格更高,专用于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相对碎片的toB消费市场,走向若干家品牌玩家出现,形成功能同质化、价格内卷的竞争格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Meta Lens Chat、界环AI音频眼镜均已做到了699元的价格。但杨镭还是认为未行至消费分层这一步,主要就是源于*个问题悬而未决。
结合AI后,从物理结构来看,AI眼镜需要一定的边缘算力,联网则需要较强的CPU处理能力,这样眼镜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电池续航,二是在联网场景中的延时问题(通信信号强弱)。
另外,用户在佩戴时还会出现眩晕、电池发热烫脸等情况,不利于用户长期佩戴。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上述问题。
就拿Ray-Ban Meta来看, 目前体验上也仍有许多问题,比如摄像头放置在右侧镜腿,导致它拍摄的照片视角会明显偏右,另有使用者表示,续航能力不间断拍摄实测大约能维持30分钟,在显示跟续航能力上期待加强。
杨镭坦言,现在不仅创业者入局相对谨慎,投资人也很难明确谁是赢家,故而投资热情并不算高涨,甚至有点“难以下手”。
在此前晚点Latepost的内容中,也有投资人表示AI眼镜的融资:是个公司多、场面热,但投资争抢没那么激烈的市场。
其中whatsapp 中国注册,有一位去年至今年看了20 多家 AI 眼镜的投资人表示,很难说出谁是公认的 “*梯队”,另有一名中国头部美元基金投资人表示,“大厂有硬件的生态协同,硬件构建不了护城河。国内小米、字节也都会做,没看到创业公司的机会。”
“因为现在AI眼镜还都是手机配件的思路,综合能力看,特别是供应链、品牌、线下渠道,比方说mic的收音降噪、摄像头的对焦等,这些都是手机厂商的现成积累。”
虽然当下“投谁”、“投不投”尚且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共识正在悄然诞生,那就是:AI眼镜虽不会是终局,但一定是万物AI化的必然过程。
对此,杨镭也认为,AI眼镜是AR眼镜厂商和传统眼镜品牌进化的必然产物,作为可穿戴设备之一,AI眼镜相当于给眼镜赋予AI的灵魂,这件事已然发生。
“从AI技术层面来看,当前的AI眼镜所能实现的功能尚无法达到李飞飞团队提出的3D世界生成模型那样的深度、广度和内容理解能力。同时,模型轻量化的挑战依然存在,大部分计算仍需依赖云端,如何在眼镜本地支持必要算力并实现一些关键功能,仍是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
现在,有不少从业者认为,人类有八成的信息通过视觉来接收,如果没有影像方面的交互,即使AI功能再强大也无法成为人类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新入口,因此,AR+AI眼镜才是智能眼镜的最终形态。
Xreal创始人徐驰也曾表示:“AR是AI*的载体,AI是AR*的交互,这很可能是未来十年最能够改变消费电子和我们终端体验的两个核心技术。”
正如扎克伯格所说,加上显示屏会让眼镜更厚、更贵,Orion虽接近普通太阳眼镜的外观设计,但配备7个摄像头和传感器,大黑框设计依然略显笨重,重量更是达98克,生产成本约1万美元/副。
再到Rokid Glasses,Jerry则观察到,虽然光波导光机很小,直接在镜片上显示,重量问题较好解决,但单色光波导在镜片有一个显示区,可以看到发布会上创始人戴着反光。
在走向AR+AI的终局,Jerry表示,各家除了需要攻克核心的显示技术外,镜片定制难度也需要考虑在列,不同于AI眼镜可找眼镜厂商定制,AR+AI眼镜如果批量生产,那么显示镜片定制难度只会更高。
“下一代智能眼镜需要硬件能力和显示技术足够强,才能做到替代手机,就当下来说,这还需要好长一段时间,所以我还是认为AI眼镜是目前相对比较好的智能眼镜硬件产品形态。如果明年整个供应链和芯片方案成熟,大家开始会有批量生产。无论市场反应好坏,类Meta眼镜的产量肯定会上升。”
据公开资料显示,小米与歌尔股份合作研发的AI眼镜,预计在明年Q2发布,雷军对这款眼镜的出货量预期“在三十万台往上”;小度搭载文心大模型的AI眼镜,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发售;Rokid搭载通义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则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
不过,资深科技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表示,AI眼镜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其中*的挑战是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此外,AI眼镜还需要考虑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用户体验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解决,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如果大家都开始不再使用手机或者越来越少使用手机,开始用AI眼镜交流,我觉得这才是AI眼镜的元年。
就像之前,大家意识到在iPhone出现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翻盖手机开始被替代的过程,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是需要若干年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