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等待网络中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为求“泼天流量”,近期中国各大短视频平台霸榜的主播中,不乏旁门左道。10月底至11月初,有主播以“探险”之名访公墓,摆阵作法、装神弄鬼,自诩“命硬”。10月底,某网民发布4条寻娃视频,后被发现是用AI生成的假图卖惨博同情。8月份,烧烤店里两位女网红因感情问题互殴,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一些人为了在短视频平台博眼球,不惜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打起法律的擦边球。即便是“黑红”,仍有App运营方主动接洽,为其制造流量变现。一人变现成功,便有无数人闻风而来、逐利起舞。在流量险中求的诱惑下,擦边、卖惨、恶俗等伦理失范短视频大行其道。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刷短视频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在流量、算法的加持下,短视频中的伦理失范行为就愈发容易被传播、放大。去年,中央网信办就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今年初,中央网信办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更是提出重点开展10项整治任务。其中,自导自演有违公序良俗的离奇剧情视频;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信息陷阱”、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通过摆拍场景等方式制作“扮穷”“卖惨”内容博眼球等,都被逐一“点名”。政府部门监管到位,还需要平台形成合力。短视频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平台未能在价值观层面上筑牢防火墙、破除唯流量论。“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方法属于补救性措施的事后治理,伦理失范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已经形成。所以,更需要建构伦理自律机制。”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国栋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制定短视频社区伦理政策,明确视频内容生产者的行为界线。当下主流短视频平台以流量分发、以算法驱动。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内容生产者,事实上是匍匐在平台算法推荐机制下的“一线工人”。算法给不给流量,反向决定着这些人生产什么内容。“平台一味追求点赞率、转发率,就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正如网友评论所言,短视频平台既要做好内容风险控制,避免成为“流量为王”的推手,也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对违规账号的处置和打击力度。除处罚外,《法治日报》评论建议平台引入正向激励机制,比如对优质创作者给予流量扶持或其他奖励。“当真相揭晓,这些人最终却也都为此付出了代价,遭到了流量的残酷反噬。”《中国教育报》发文直言,无底线博流量看似获利捷径,实则是代价惨重的旁门左道。被这样的流量捧得越高,最终也必将摔得越惨。在引导平台和创作者摒弃“流量至上”理念,回归记录美好生活初心的同时,大众也当反思,为何一个个毫无营养的瓜能吃得津津有味whatsapp等待网络中,为何回回都上当,当当都一样?不断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应是每位网民的必修课,如此才不会沦为被反复收割流量的工具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