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代理ip地址
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实现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十四五”发展目标关键一年。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全国重点城市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杭州、合肥、无锡、烟台8个城市部署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随后,北京市举行了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宣传推广主题日活动,旨在提升社会各界对IPv6的知晓度、认可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的良好氛围。
互联网的核心基础是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联协议),根据IP协议规则产生了IP地址,IP地址则是所有联网终端在网络空间的唯一身份标识,这套协议所有信息得以传递。
众所周知,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长期使用的是v4版本的IP协议,也就是IPv4,它采用32位地址长度,提供IP地址总量为43亿个。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上网设备越来越多,以及工业互联网的普及等,现行IPv4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IP地址需求,急需一个能提供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IP协议。
为了解决IPv4的局限性,IPv6协议应运而生。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IP地址资源,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此外,IPv6还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高效的路由功能,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和连接速度。
正因为这些优势,在诸多领域,IPv6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和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智能交通领域,IPv6可以为车辆、道路设施等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实现智能驾驶和交通管理的优化;在医疗健康领域,IPv6能够支持远程医疗、医疗物联网等应用,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许志远表示,IPv6以丰富的地址资源、高效的处理模式、灵活的能力扩展、完善的安全考虑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必选基础技术协议。 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对于构建网络空间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更有分析认为,深入推进IPv6的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建未来数智网络空间的基石,是构建网络空间发展新优势的有力举措,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IPv6发展。早在2003年,我国就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于2006年开展了现网试验。相关政策也不断出台,2017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明确了推进IPv6规模部署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联合发布《IPv6流量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我国IPv6发展迈入“流量提升”新时代。2023年4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促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构筑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新优势。
一系列举措的效果是明显的http代理ip地址,据中央网信办官网信息,截至2024年7月,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7.98亿,在网民中占比达73.04%,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64.31%,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21.34%。
但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也非常明显,据了解,目前我国IPv6流量占比相比世界领先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互联网应用改造深度不够、家庭网络终端IPv6开启率不高、政企专线使用率不高、数据中心出口IPv6流量占比较低、IPv6服务能力和意识不足等问题。
此外,NAT44设备的大规模部署,客观上阻碍了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所谓NAT(网络地址转换),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引入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个公共IPv4地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v4地址短缺问题,但它却降低了企业开发IPv6设备和应用的主观意愿,增加了用户使用IPv4网络的黏性。
《全国重点城市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城市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明显提升,重点城市大型互联网企业、终端设备企业、云服务平台等IPv6升级改造有效带动全国各地区IPv6流量提升。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而关于NAT44设备问题,202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去NAT”专项行动。2024年7月,两部门再次印发《关于开展“网络去NAT”专项工作 进一步深化IPv6部署应用的通知》,加速推动“网络去NAT”的实施进程。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